湖南日报·华声在线通讯员 田紫阳
宁夏石嘴山位于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,这里光照强、降水量少,是建设光伏项目的理想之地。2022年,五矿二十三冶的建设者来到这里,历经数轮四季变换,在西北大地建设起了一座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、运行质量好、利用水平高、产业竞争力强的“向阳花”。
国阳石嘴山简泉农场50MWp农光互补复合光伏发电项目(简称:宁夏石嘴山光伏项目)由五矿二十三冶四公司承建,项目位于石嘴山市简泉农场以北约5公里处,建设占地1386亩,共分为4个地块,11个光伏子阵,架设35千伏集电线路12公里,新建检修道路2.48公里。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能源约6000万度电,年均可减少标准煤消耗1.9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.5万吨,引领带动宁夏地区绿色能源开发建设。
深入宁夏,紧跟“双碳”大势
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辽阔界域内,宁夏石嘴山光伏项目正在绘制一幅前所未有的绿色画卷。
尽管项目所在地位于干旱、半干旱的风沙荒地,地理环境复杂,且面临周边村落众多,嘉峪关明长城遗址保护等难题交织,但这并未阻挡项目团队干好项目的决心。
▲勘测现场地形。
作为五矿二十三冶第一批建设的集中式光伏项目,宁夏石嘴山光伏项目自2022年立项起,四公司便积极开展筹备工作,集中力量筹备项目踏勘、测算、设计及合同谈判工作。在项目实施的初步阶段,项目团队就明确了勘探工作任务,项目经理带领的实地勘探小组,深入建设地,详细测算记录了场址全年日照角度、地形地貌、坡度朝向等关键信息,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。
项目部组织工程师以数据为规划基础,结合当地自然区保护与生态环保的相关要求,制定了合理的实施方案,把勘测数据和环保要求融入项目规划,力求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,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干扰。
筹谋规划,施工效率提升
集中式光伏项目因其占地面积广、输送距离远、设计与施工需同步进行、建设周期紧迫以及工程量集中等特点,若沿用传统的安装项目流程,按时完成工程任务将极具挑战性。
▲光伏板铺设。
“白天盯工地、晚上搞优化。”从项目开工起,项目团队始终在设计与施工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。通过深入分析光伏项目的独特需求,在桩基础、支架、电缆、光伏区排水及围栏基础等关键领域精心设计与优化,不仅提升了工程施工效率,还降低了材料采购成本。
确定节点目标后,项目团队严格按照节点有序施工,深入分析了工程施工工艺,从材料、劳务、资金等角度入手,从材料采购、劳务队伍选择到资金使用计划,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策划与部署。同时坚持每日总结项目建设进展,每周五召开工作碰头会,确保进度跟踪、专业协商和工作布置等各个环节紧紧相扣。
凭借这样的管理模式,项目仅用3个月时间便完成了2000吨光伏支架安装,完成50MW光伏组件安装,完成35KV开关站建设及8.3公里35KV同塔双回路外输线路,为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技术攻关,创效成果显著
面对冬季寒冷条件下灌注桩浇筑的难题,项目部专门组建研究小组,创新研发出微孔浇筑模具,大幅提速浇筑时间,显著提升桩基础的成型效果,《一种光伏支架桩基础浇筑模具》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累计为项目节约760万元的成本,真正实现了设计指导施工、施工反哺设计的良性循环。
▲利用创新工法进行桩基础的浇筑。
为了解决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,进一步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,项目团队采用智慧工地系统,创新使用“无人机+”应用模式,对人员、安全、质量和进度等全方位进行智能督查,实现手机端智慧管理,解决工程点多面广的管理难题,实现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,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。
自项目开工以来,这支奋战在大西北的队伍一直弘扬着“地铁湘军”的精神。在2023年底全国各地光伏项目抢“12.30并网”节点的关键时刻,为保证项目按期全容量并网,项目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划分责任区域,成立攻坚克难队伍,激发员工潜能。全体员工轮岗,连续25天冒着零下25℃的严寒和6级以上的大风,坚守现场,不舍昼夜地加班加点,最终成功完成全容量并网目标。
▲项目部晚上赶工调试。
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,项目部团队紧密合作,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,实现了产值的大幅增长,累计贡献产值1.93亿元,在项目部仅有15名管理人员的情况下,创造了单月产值近1亿元的最好月产值成绩,人均年度产值超过730万元。
向“新”而行,以“质”致远,从机电安装到光伏建设,站在行业变革的道路上,五矿二十三冶将稳步前行,主动扛起“双碳”战略使命,共绘中国式现代化蓝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