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声在线通讯员 严若焓
江浙大地,通甬铁路建设如火如荼。清冽的望虞河畔,机械轰鸣与工人号子交织,奏响一曲奋进的乐章。这里,即将矗立起中铁五局创跨径纪录的首座铁路斜拉桥——跨望虞河斜拉桥;这里,更是通甬铁路项目经理邓楚千挥洒汗水、诠释担当的“战场”。他以开路先锋的昂扬姿态,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工程建设的崭新篇章。
目标明确,勇争第一:以速度赢得先机
2024年7月,朝阳初升,阳光洒满苏州的翠柳。清晨,邓楚千已伫立在业主办公楼前。
刚上班,他便在业主办公室进行详细汇报:“我们标段试验室已具备验收条件!”消息一出,业主颇感意外——按常规,试验室验收通常在进场3个月后启动,而中铁五局通甬铁路项目竟提前了整整两个月!“当时他们非常吃惊。”邓楚千回忆道。
项目伊始,邓楚千就在动员会上向全员明确目标:勇争全线第一。在缺乏前期业主关系积累的情况下,他提出要以这种“争第一”的开路先锋精神,快速赢得业主的认可与支持。
“争第一难,但不争第一更难!”邓楚千深知在众多标段中拔得头筹的挑战,更明白成为全线首个通过试验室、拌合站验收的战略意义。
项目施工现场地处水田,征拆难、用地批复难。若自建钢筋场、试验室,周期漫长。邓楚千迎难而上,每天投入12小时勘察场地,连厂房门卫都熟络起来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觅得最优选址。
挑战接踵而至,拌合站选址更是棘手。管线范围内唯一可用建设用地仅10亩,远不满足要求。邓楚千果断决策:分两期建设。“场地虽小,但能打开局面,必须确保第一个建成验收!”
8月21日,当其他单位尚在大临建设阶段,通甬铁路项目的混凝土罐车已满载自家生产的混凝土,驶向跨望虞河斜拉桥施工现场。
凭借前期第一个项目驻地入驻、试验室第一个验收、拌合站第一个验收等多个“第一”奠定的先发优势,项目成功打下全线第一桩,实现遥遥领先。央媒客户端、地方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,业主也发来表扬信,盛赞项目团队“行动迅速、高效、坚韧不拔”的作风。
攻坚克难,敢打硬仗:与时间赛跑的战役
望虞河畔,20多台钻机轰鸣,月度产值一路飘绿,桩基一类桩合格率高达100%。然而,邓楚千内心却充满压力。
项目合同工期仅42个月,远少于常规的48个月。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的两座斜拉桥,工期尤为紧张——按常规施工组织排布,时间根本不够用。
“抢工”的重担落在了桩基阶段。场地极其有限,如何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,加快钻机的施工?成了当时的头号难题。更大的技术挑战在于斜拉桥的桩基本身——直径2米、深达125米的大直径超长桩,在高铁工程中极为罕见,成桩质量管控难度极大。工期再紧,质量绝不能出闪失。
2024年9月,面对年前可能无法完成桩基任务的严峻形势,邓楚千精心组织,强力协调。他带领团队将计划精确到小时:严格把控一根桩的打桩、报检、钻机转场等一个循环作业的时间。细致规划每台设备配备的管理人员,精心编排88根桩的跳打顺序和护筒预先埋设方案。任务清单细分,责任落实到人,强化钻机施工的全过程质量管控。
“起初,工区管理者和班组都对按时完成桩基任务信心不足。”邓楚千坦言,但是通过项目团队的严密的策划与部署,最终说服了经验丰富的班组和工区,从“不可能”到“理论可行”,再赢得“全力配合”,直至最终“执行成功”。
风雨烈日间,建设者勇往直前。在分秒必争的攻坚战中,场地狭小,有只能2台同时工作的限制,项目极限安排3台钻机,最大化减少腾挪时间。同时,使用特制护筒技术,钻机完成一根桩后无需拔护筒,可直接移至下一桩位,每次转场节约大量时间,有效解决了场地受限与连续作业的矛盾。
项目团队顶住压力,最终在除夕前一天,完成了最后一根桩基的浇筑。拌合站、钢筋厂、班组及项目全员坚守现场,直到任务圆满完成才踏上归程。
勇于创新,追求卓越:智能建造塑精品
2025年4月,跨张家港河斜拉桥施工现场,天泵持续轰鸣,混凝土浇筑已鏖战20小时。
调度室内,邓楚千紧锁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,不时核对现场。深夜间隙,他摘下安全帽稍作休息,额头渗出汗珠。
“此次浇筑是对我们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的终极考验。”邓楚千介绍道。这套系统不仅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,更能智能调节冷却水流量与速度进行精准控温。温度偏高则自动增大流速,实现监测与处理的闭环联动,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中监测盲区或降温措施不足的问题。
经过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,通甬铁路项目的重难点工程——跨张家港河斜拉桥的45号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圆满浇筑完成。长宽均为28.2米、高5米的庞然大物稳稳矗立在工地。调度室内、施工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,邓楚千长长舒了口气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在通甬铁路项目,邓楚千推动的智能建造创新随处可见。红白相间简约又大气的产业工人社区大门,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,通过“刷脸”门禁有序进出。
项目将140余名工人全部纳入精细化管理网格。集成化的管理系统覆盖了工人进场、培训、考勤、工资发放等全流程信息,一键即可生成个人电子档案,实现了从项目管理层到一线工人的“零死角穿透式管理”。
2025年春节刚过,通甬铁路项目会议室里,即使茶水凉透,时针越过凌晨,讨论的热度依然不减。围绕“钢筋安装标准化”的议题,邓楚千正带领项目团队进行着头脑风暴。
我们创新采用定制卡具,”邓楚千阐述道,“尺寸不达标的钢筋根本无法安装,从源头倒逼标准化作业。”这些匠心独具的举措显著提升了工程实体质量与外观形象,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。
邓楚千,这位工程建设一线的开路先锋,正以最足的干劲、最燃的热情,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,在钢铁与混凝土间浇筑着属于他们的传奇,也在晨曦微露时,勾勒着五局桥梁建设的壮阔未来。
责编:莫文
一审:莫文
二审:蒋宇
三审:田从梅
来源:华声在线·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