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小华 肖晴岚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传统基建行业正经历一场绿色革命。
从衡永高速公路的“零异味施工”到马里总统府的“中国智造”方案……湖南易邦新材料有限公司(简称“易邦新材”)正以技术革新推动基建行业向低碳化、可持续化迈进。
近日,记者走进易邦新材,对话公司总经理王纲,揭秘这些“黑科技”如何赋能行业发展。
记者:提到易邦新材,“湖南首家高速公路沥青供应商”的标签深入人心,您会怎样介绍这家公司呢?
王纲:易邦新材的标签远不止于此,作为湖南建投集团混改标杆企业,我们自2008年成立以来,始终以“科技驱动环保,创新赋能未来”为使命,从一家区域性沥青供应商,成长为覆盖绿色建材全产业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
记者:易邦新材在绿色建材领域的技术布局备受关注,能否谈谈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转型?
王纲:过去一年,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3%,为科技研发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。同时,我们专门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,由公司一把手牵头,围绕“双碳”目标构建了两大技术支柱:一是低碳沥青技术,二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;此外,液体无碱速凝剂、3D打印混凝土等新品已进入试验阶段。这些技术不仅领先行业,更在国际市场树立了“中国智造”标杆。例如,马里总统府项目采用我们的沥青后,施工异味问题彻底解决,成为非洲基建的绿色典范。
记者:环保净味沥青被称为“马路上的空气净化器”,其核心优势和市场反馈如何?
王纲:这款产品的突破在于“零异味、低排放、长寿命”。
普通沥青在高温下施工时就像“熬猪油”,会释放刺鼻的有害气体。我们的技术类似“包饺子”——用微胶囊将有害气体包裹在分子“饺子皮”内,施工时“皮不破”,异味不外泄。同时,添加了纳米级抗氧化剂,如同给路面涂上了“防晒霜”和“玻尿酸”,能适应-30℃至70℃极端气候,减少路面龟裂与车辙。这项技术不仅能保护工人健康,又让施工区域周边的居民无需“关窗憋气”,为市政部门实现降本增效。
例如,在衡永高速120公里路段的应用中,路面寿命从传统的3-5年延长至25年,年均维护成本降低25%;国际市场上,非洲贝宁市政道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仍保持高抗滑性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基建的名片。在客户评价中,“健康友好”和“经济效益双赢”是高频关键词。
记者:聚羧酸减水剂作为第三代减水剂,与传统产品相比有哪些颠覆性优势?
王纲:传统萘系减水剂减水率仅15%-25%,且含甲醛等有害物质。我们的聚羧酸产品减水率提升至25%-40%,掺量低至0.5%—0.8%,坍落度2小时无损失,适配各类水泥。以城龙高速特大桥为例,百米高空泵送混凝土要求极高流动性,传统工艺易出现泌水离析,而我们的产品实现了“零返工、零浪费”。在环保方面,这款产品无甲醛、无萘系物质,符合国家绿色建材标准。目前,在大湾区建筑市场中,我们的定制化减水剂已占据细分领域绝对优势。
记者:高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基石,易邦新材在技术转化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?
王纲:目前,公司核心技术产品已取得29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8项,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70%。以衡永高速项目为例,通过定制化沥青配方,为业主节约工程造价近2000万元;混凝土外加剂则帮助客户在材料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,降低综合成本10%-15%。截至2024年,绿色建材产品已为公司带来超8亿元营收,专利技术贡献率超过70%。
记者:易邦新材的产品已走向海外,在国际化布局中,易邦新材如何推广中国绿色标准?
王纲:我们紧跟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将环保净味沥青和减水剂输出至东南亚、非洲等地。例如,贝宁市政项目采用我们的技术后,施工周期缩短20%,碳排放减少30%。同时,我们正与共建国家共建绿色基建标准,推动中国技术成为国际“通用语言”。未来,公司还将新建两大智能化基地,年产预计突破2000万吨,为全球化供应提供坚实保障。
记者:未来,易邦新材在绿色科技领域还有哪些突破性规划?
王纲:技术升级是核心,我们将持续深化技术革新,计划在2026年前建成“零碳沥青”实验室,研发100%生物基沥青,彻底摆脱化石原料依赖;在此基础上,构建“零碳材料生态”,正如我们的愿景——让每一公里道路都承载绿色未来。
从湘江之畔到非洲大陆,易邦新材以技术为笔,书写着绿色基建的新篇章。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引领下,这家湖南企业正用自主创新的“黑科技”,为基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“易邦”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