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雪峰
转眼间,母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。
母亲是农历癸巳年(2013年)二月二十八日(阳历4月8日)傍晚离世的,清明刚过,细雨霏霏。因母亲住院时留下了我的联络方式,医院护士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,我顿时惊呆了,进而近乎失态地在妻女面前毫无顾忌地失声大哭。当我携妻女急匆匆赶到医院时,母亲余温尚存,但天人永隔却已是冰冷的现实。医生告诉我,因为心梗,毫无征兆,母亲走得十分突然,但却安详平和。事后听两位姐姐说起母亲离世前一晚的奇异言语——当姐姐们帮她洗澡搓背时,母亲不知什么原因,突然自顾自地喃喃自语:我养了五个好儿女,知足了知足了……难道死生真有神秘的兆示抑或是某种偶然的契合?这让我至今无法释怀。按理说,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,谁也无法抗拒,岁月流逝,父母之爱终有走向分离的那一刻,这个我懂。但生前面色红润、富态慈祥的我的母亲理应享有更高的冥寿啊,怎么在79岁这个坎儿上飘然离去呢?而且走得那么匆忙,不给我们有半点心理准备,甚至不愿给儿女们添丁点儿麻烦,这才是我们倍感哀伤和追悔之处。天意乎,冥然矣。空留孝心在,惟有泪千行……
因为在家中排行最小,我待在母亲身边的时间最长。身为人师的父母,敬业于道,示范于邻,幸得乡风醇厚,倒也受人尊敬。但背负家庭压力,父亲离家工作期间,有好一阵子由母亲独自承担起上事父母、下抚儿女的重任。不久后,哥姐们相继考入大学或回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我也一步步走向了外面的世界。日子亮堂起来,母亲的舒心宽慰写在脸上,而当我们不经意间打量她时,青丝白发却已悄然布满母亲的双鬓。岁月苍老了容颜,多少艰辛眉宇间。走过那段灰暗的日子,生活的光景变得越来越敞亮,母亲也有如释重负之感,但即便如此,当周边的人称羡母亲福气好、儿孙争气的时候,母亲也只是微微一笑。或许,母亲已将生活的悲喜悟化成烟火人间的日常,物喜己悲,随喜随缘,甘苦自尝。常言道:若将岁月开成花,人生何处不芳华。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。晚年诚心向佛的母亲,更是对儿女们成家立业、就业升职、人生志趣的选择显得特别宽容开明,从不过多干预。母亲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,心怀善意、同情弱者、隐忍而不卑微、不媚俗、不张狂,对人生始终怀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,这是母亲传递给儿女们的宝贵基因和人生品性。
我大学毕业就职省城机关时,有一阵子总想雄才经略,恨不得早点干出点名堂出息让母亲高兴,母亲自然心底是欣慰的,欣慰于她的儿子好强上进,懂事孝顺。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几年,因为文学的梦想勃发于心,偶尔报端发几篇短文,回家看望母亲时总爱把那些个铅印着我作品的报刊杂志带给母亲看,既是想博得母亲的赞许与夸奖,也隐含着向人炫耀的虚荣。知子莫若母,母亲是知道我这点小心思的,她既不点破,也不扫拂我的面子,戴着眼镜似乎很投入很欣赏地读着我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,然后微笑着端详着我,问道:“写文章累吗?可别累坏了身体哦。”其实我心里清楚,母亲语气淡然,意在劝示我不要年少轻狂,但母亲内心是高兴的,她真正关心的是我过得开不开心,而并不在乎我出息了多少,她甚至不能完全读懂我那些朦胧而华丽的绚美文字。在母亲的心里,儿子始终是她目光牵引的一纸风筝,正如一句诗里写道的:别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,而我只关心你飞得累不累。这是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天性。杨绛先生说:只有当生你养你的那个人走了之后,你才会真正感觉到这世间谁才是最关心爱护你的那个人。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,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半生已过,只此凉薄,诚哉斯言。
想写点东西来纪念母亲的愿望久矣。早几年,应友人之邀,我重回父母执教一生的乡下走上一圈,捡拾儿时承欢父母膝下的温暖片段。青山依旧,物是人非,心中感慨无限。冒着蒙蒙细雨,我特地沿着乡间小道徜徉,时不时驻足观望,儿时陪伴母亲下河洗衣洗菜的画面顿时浮现于我的脑海,母亲的音容笑貌渐次清晰。有那么一段时光——因父亲执教于另一所学校,哥姐们要么上山下乡当知青,要么在外求学,只有小小的我被母亲带在身边成为陪伴,无论家访还是外出开会,母亲总是牵着我走门串户,闲时给我讲一些当时我还似懂非懂的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、“薛平贵征西”的所谓故事。记忆中,母亲从不过多涉及家世话题,脸上也偶有迷惘之色,但目光始终是坦然坚定的。现在想来,出生于殷实之家的年轻的母亲,在面对时代风云变幻的艰难岁月中,是如何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困境,默默承担着拖儿带女的生活重担而使自己变得那么坚韧和内心强大?或许,母亲陪我慢慢长大,而我也用稚嫩和顽皮守护了母亲曾经的一段寂寞时光啊。这种相依相守,不正是母子之间最温暖的记忆和怀念么?
往事如烟,清风似诉,在山野寂寥的抚慰中,心灵愈发澄净通透。儿时记忆中母亲那份娴适从容,淡雅如菊,教会了我如何面对世事纷繁和得失荣辱。让我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终坚守善良本真,心存美好,知足感恩,无论顺境逆境,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向上向善的人生激情。历尽千帆仍有梦,眉眼清欢是少年,这是母亲的期许,也是我热爱并努力追求的生命格局。人生百味,真正的平静,并不是远离车马喧嚣,而是内心修篱种菊。学会悦纳自己,对生活温柔以待,就一定能做更好的自己。
忽忆高堂今犹在,一股辛酸入喉来。两年前,耄耋之年的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,儿女们合计着为父母修葺了墓筑,谈不上豪华,但也庄严大气。岁月不居,青山未老,故土山岗,一种牵绊,成为我年年清明奔赴的念想。哥姐们嘱我为父母撰写墓志,勒石铭文,感念慈恩,春晖难报。今再奉上几行文字,寄语春风,权当与父母天地相契的对话与倾诉……
十年,心香一瓣,祭奠我的母亲。
癸卯兔年二月写于长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