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办:湖南省国资委 湖南日报社

协办:湖南建工集团

承办:华声在线

政府工作报告来了!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要点速览

2022-03-06 11:09:59 [来源:国资小新] [编辑:肖晴岚]
字体:【

3月5日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。

一年来,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,全国上下共同努力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,“十四五”实现良好开局,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。

2021年工作回顾: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.1%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.1%;;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;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;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%。

下一步,国资国企将承担哪些使命任务?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?

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: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.5%左右;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,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.5%以内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;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;进出口保稳提质,国际收支基本平衡;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;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;能耗强度目标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内统筹考核,并留有适当弹性,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。

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、高质量发展主力军,国有企业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推动高质量发展,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继续做好“六稳”、“六保”工作,持续改善民生,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保持社会大局稳定,围绕“国之大者”,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,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任务使命:

1.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。

2.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。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,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。

3.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。要统筹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推改革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不搞粗放型发展。

4.确保粮食能源安全。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,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。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,加快油气、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,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。

5.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。压实地方属地责任、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,加强风险预警、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。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,运用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。

6.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。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,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。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,减轻中小商户负担。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,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,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。

7.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。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,促进农民工就业,帮扶残疾人、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。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、年龄等就业歧视,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。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,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。

8.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,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,加强国有资产监管,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。

9.弘扬企业家精神,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、安心经营发展。

10.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。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,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,推进科研院所改革,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。推进国际科技合作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,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。

11.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深化产学研用结合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。

12.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。加强原材料、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,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,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。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,促进传统产业升级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,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。着力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在资金、人才、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推进质量强国建设,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

13.促进数字经济发展。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,推进5G规模化应用,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,发展智慧城市、数字乡村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,培育壮大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,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。

14.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“十四五”规划,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。建设重点水利工程、综合立体交通网、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,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,完善防洪排涝设施,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。

15.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,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。发展海洋经济。

16.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。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。加快推进种业振兴,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,提高农机装备水平。加强生猪产能调控,抓好畜禽、水产、蔬菜等生产供应。

17.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,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。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,加强劳务协作、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。

18.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。启动乡村建设行动,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,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。

19.积极利用外资。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,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,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。

20.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,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,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。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,有效防范海外风险。

21.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,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、资源化。科学开展国土绿化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保护生物多样性,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。

22.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。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。推动能源革命,确保能源供应,推进能源低碳转型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有序减量替代,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。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,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。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,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,推进钢铁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。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,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,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

2022年企业发展利好机遇:

1.强化就业优先政策。财税、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,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。

2.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。重点支持制造业,全面解决制造业、科研和技术服务、生态环保、电力燃气、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。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。

3.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。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,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。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,加快税务、海关、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,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。

4.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,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。

5.餐饮、住宿、零售、旅游、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、受疫情影响重,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。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,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。

6.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,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。

7.加快转变政府职能。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,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,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。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。加强数字政府建设,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,扩大“跨省通办”范围,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,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。抓紧完善重点领域、新兴领域、涉外领域监管规则,创新监管方法,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。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,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,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。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、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,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。

8.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。完善税收征管制度,依法打击偷税骗税。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,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,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
9.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。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,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%提高到100%,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,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、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。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,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培育壮大新动能。

10.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。

11.推动消费持续恢复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,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,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。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。

12.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。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。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,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。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,做好用地、用能等要素保障,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。

13.多措并举稳定外贸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,加强出口信贷支持,优化外汇服务,加快出口退税进度,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。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,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,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。创新发展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,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。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,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,助力外贸降成本、提效率。

14.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,要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、原产地累积等规则,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。

焦点图